——习琴两年有感
易菁
《大学序》中有言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而让我明白这句古语深刻意义的,是2016年与古琴美丽的邂逅。记得首次踏进一脉琴社,第一眼便是那端庄、身着古风素雅服饰的老师,正在手把手的教习抚琴。这一刻,在我眼里一切都静止了,原来“一眼一万年”就是这种感受吧。这一刻,我笃定了自己古琴的修习之道。随着修学深入,我知道了从师修习的是从清代延续至今唯一没有断代的广陵琴派;从师修习的更是极具文人古琴艺术特色,坚守着口传手授、手传心授教学方式传承的梅式广陵传派,我是何其幸运呢!
记得开指曲《仙翁操》,短小而安定;弦歌曲《秋风词》,温柔而不失力。两首入门曲的修习,初步感受到了“刚柔相济”的古琴艺术特色,那一刻我了解到,心只有懂得停下来,而后身才能稳定。记得第一次感受《秋夜读易》的“绮丽细腻”,摇头晃脑读书时,那一刻我领悟到,对世间有了人与物的平和,而后才能有对如何做自己的仔细思量。
陶渊明说的很清楚: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”,每每看到这句古诗,便又想起师爷爷徐永先生的教诲:“习琴的讲究终在于习琴者的“心”,内心清澈宁静,则会“心远地自偏”。心是习琴的根本,心的根本厚实,才有可能传达出古琴曲中心性智慧的内涵,一切艺术皆如此。”每一曲修习,每一刻抚琴,每一次海月师父手把手的教导,都让我内心真正收获到的是更大的智慧。习琴两年,于我来说,抚琴很大的意义在于正心。心正则琴声正,心远则琴意远!
易菁: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师,江西省古琴学会理事,师从于江西省古琴学会会长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传承人海月女士。